> 文章列表 > 父亲三部曲的作者是(父亲三部曲)

父亲三部曲的作者是(父亲三部曲)

父亲三部曲的作者是(父亲三部曲)

关于父亲三部曲的作者是,父亲三部曲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一个好导演一生的所有作品,不过是同一个母题的变奏。

2、他们反复的阐释,以图逼近问题的核心,给出最全面的答案,像一个认真的小学生。

3、而李安的这部《喜宴》,以及在此之前的《推手》,之后的《饮食男女》,所构成的“父亲三部曲”,就是他当年初涉影坛时,为自己设下的疑问与最开始的解答。

4、 异国恋,同性恋,黄昏恋,未婚先孕,大龄剩女,这既是李安当年的困惑,也是无数国人如今的迷惘,都是当代社会男女关系的核心问题,复杂而又尴尬,可他偏偏有一份勇气去探寻,却又始终舒缓,从容,井井有条,不温不火,慢慢构建出一个既有西方叙事技巧,又蕴含东方幽默的好本子,借由手术刀般简洁、精准的视听语言,让这一系列男女问题在观众心中持续发酵,找到更深更真切的映照——而男女问题最终指向的维度,不是别的,正是“生命”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。

5、 《喜宴》讲的是婚事,《推手》讲的是太极,《饮食男女》讲的是饮食,李安的切入点,都直接契合中国人的传统趣味。

6、盖因饮食为延续个体生命,太极为升华个体生命,婚事为繁衍种族生命,无一不关涉“生命”。

7、而李安始终牢牢抓住男女关系来呈现,紧紧扣合着中国人的“生命事”和“生命观”来讲,由物件而达精神,由精神直抵文化,又辅以现代文明与西方观念的来袭,两相冲突,轻而易举地,便让传统的尴尬与矛盾无所遁形,乃至束手无策。

8、 三部曲是以“父亲”命名,父亲即传统,即老生命。

9、一切生命体到了晚期,都是靠经验而活。

10、有的将经验凝结成规律,抽象成法则,成了影响很多小生命的“XX家”。

11、有的只是将经验固化成一种压抑的气场,一份不怒的威严,一点骄傲的矜持,一丝胆怯的包裹,成了影响整个家的符号。

12、儿女们对他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的。

13、一方面渴望他的速朽,让新的权威上位,一方面又惧怕他的消失,因为无力感也会随基因遗传。

14、于是就可以看到《喜宴》里,伟同以为父亲已死,不自觉的伸手试探鼻息。

15、他的心里深层,是隐隐的“弑父”情结,几十年的压抑让他迫切渴望脱离父亲的阴影。

16、而李安也不止一次的表现父亲打瞌睡的画面,明明画面优美,却总有一股渗人的冷气环绕。

17、因为每个人——尤其是男性——都在这一瞬间看到自己的憎恶与恐惧。

18、 而父亲所代表的,还有一份为了完美而妥协的腹黑。

19、比如《喜宴》里的父亲,明明知道伟同是同性恋,却故意不点明真相,只因他想要一个孙子。

20、他的附属,他的妻子,也明明知道真相,却为了维护他的生命与权威,只得隐瞒。

21、最后,他的儿子陷入了心理上同性恋,肉体上三人同居的吊诡处境。

22、这个家里的每个人,都在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传统尽着最大的力,哪怕是对至亲撒谎也在所不惜(即便内心有愧)。

23、传统的力量是如此强大,父亲所象征的老生命是如此强悍,让一切都显得“合乎常理”,无可辩驳。

24、每一个观众若想提出异议,都不得不先问问自己:我有一个那样的父亲么?我会成为那样的一个家长么?我能跳出这种传统么? 这种传统是可亲又可怕的,它根植于“压抑”。

25、比如《喜宴》里,那场闹哄哄的婚宴,以及充满强烈的性侵略意味的闹洞房;比如《饮食男女》里父亲在寻求亲情无得之后,转向与年轻女子的交合;等等。

26、而一切压抑都将导致生命力的萎缩与凋零。

27、在面临出口的选择时,三部曲的父亲都无一例外的选择“和解”,或者说“妥协”。

28、乍看之下,这多少难逃“大团圆”、“爱”、“伦常”的藩篱,但再仔细想想,若不这般,两方的生命力都必将在冲突中折损,于父亲而言,意味着权威的丢失,传统的崩塌,生命的终结;于儿女而言,意味着伦常的动摇,常理的更改,情感的绑架;于整个家而言,则是自此分裂,不复从前。

29、所以,父亲的选择,是必然的,他必然通过和解与妥协,来达成他性格的圆满与生命的延续——这或许可疑,但肯定可悲。

30、正如《喜宴》结尾,一生戎马征战的父亲,通过安检时,却也要举起双手,仿佛投降:生命不像他最钟爱的那副字,没有一处败笔。

31、若想圆满,只有先留遗憾。

32、 而跳开父亲的视角,回到三部曲里儿女们的位置,却又不难发现,李安自始至终都没法真的开出解药。

33、更甚者,他骨子里或许是蔫坏,乃至冷漠的。

34、《喜宴》里,威威有头到尾只是两个男人之间的工具;《推手》里,玛丽安娜只能在苍白的道德教条面前黯然的成熟;《饮食男女》里,最有光芒的家倩却只能得到心上人的一句“好朋友”。

35、李安只是不动声色的讲述,而人物的命运,却都隐隐透露出他的观念:再优秀再叛逆再自我再光芒四射的现代新女性,兜兜转转后,还是必须依附于传统,才能找到自身的地位与价值所在——他或许懂得,但并不慈悲,或许体谅,但并不同情。

36、在冷静的镜头背后,是又一个父亲。

37、即便他清楚种种恶疾,却无法对症下药,因为连他也恐怕重病在身。

38、 我想跳开去,仅凭粗略的观感说多几句。

39、从身兼中国文化与西洋体验的李安身上,依旧能看出“传统”对其性格与创作力的莫大影响,而他之所以最终能获得西方影人的认可,不过是他将这份传统简化成压抑,将这份压抑构建成气质与内容相契合的文本,再以娴熟的技巧加以展现。

40、相比而言,国内诸多名导,究其根底,也与李安一脉相承,比如陈凯歌,屡屡在作品里呈现“弑父”情结;比如张艺谋,常常使用女性视角叙事,善用封闭式环境,对性的窥探与刻画总逃不了黑暗气息;比如冯小刚,拍惯了喜剧的笑匠,却也频频在嬉笑之余流露出深沉的困惑与无奈,更别提一直没摘过墨镜的王家卫,早早告辞的杨德昌,等等,每一个好导演,都在自己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里重复一个母题,而所有母题的初级底色,是压抑;次级底色,是传统;终极底色,是生命,是人。

41、各自名声大小,成就高低,技艺好坏,不过是母题走得多专心、多深刻所致。

42、而李安恰恰就是最执着的那一个—— 所以你看《卧虎藏龙》,会记住那句“每个人的心里都卧虎藏龙”。

43、因为那本来就不是武侠片,不过是李安“父亲三部曲”的余响,只是更通透,更圆润,更普世。

44、就像一把剑练到极致,哪怕是钝若无锋,仍能精华内敛,却敌百步之外。

45、而对剑的拂拭与打量,正如对李安作品的观摩与揣测,没有the end,只有不断的repeat。

46、这一次,我读出来上述种种,下次会读出什么,我不知道。

47、但一个好导演就该是这样的。

48、他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虽然都是在阐释同一个母题,但每一次回答都如石入水中,激起每个人心里层层漾开的回应。
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